
2025 最新研究:AI Overview 衝擊SEO 排名?你的網站點擊真的會消失嗎?打破零點擊搜尋的迷思!
2025 年 7 月 23 日
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」是博客來2022年至今都是一本探討情緒管理的暢銷書。讀的過程就像品嘗一隻紅酒一樣,崩壞的蛤蟆共十次的心理師會,每一次會談都像醒酒一樣,一層層喚醒那個被蒙蔽已久而看不清楚的自己。
會撰寫蛤蟆先生這本書的書評,是希望透過我的導讀,只要你願意啟動改變心境的勇氣,你一定可以逃離悲慘人生劇本的輪迴,人生也將不一樣。
如果你是上班族,你在職場上遇到的牛鬼蛇神,也都能有強大心態去面對。
就讓我們開瓶,和你聊聊這本書的重要心得整理!
情緒就像你的臉,抹上大便
如果你走路踩到大便,你會…..
<圖片來源:PMC講座_歐耶老師的舒壓脫口秀講座>
這是前幾天現場聽了脫口秀演員 #歐耶老師,談論舒壓與情緒管理時,讓大家思考的問題,當時很多人都選前三項。但是,你是否想過,壓力與情緒就像踩到大便一樣,很多人在情緒管理上,其實展現的都是第 4 個狀態。
這本 2022 暢銷書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”,是以擬人方式,以案主”蛤蟆”向心理師”蒼鷺”,進行心理諮商的過程,來分析每個人出生時都是王子,是怎麼原因變成了青蛙,又怎麼樣才能變回王子的精彩故事。
其中,主角蛤蟆在故事一開始,情緒就是一整個踩到大便,且帶著大便不清洗的類型,帶領你進入一個人負能量情緒的狀態。
你或是你周遭的親朋好友,正遭遇以下的負面能量嗎?
- 在職場中遇到有些主管能力不怎麼樣,但總是會像爸媽一樣,一直挑替與審判部屬的對錯;
- 面對上述主管時,有些人偏偏就像小孩一樣,除了偶而會沮喪、厭煩或想逃跑,大部分時間都還是對你的主管附和、討好、道歉和依賴被需要的肯定
- 面對別人的指責,會先自我審判,讓自己的情緒陷入無限的糾葛;
- 小時候你最討厭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,但長大後,卻變不知不覺成父母那樣?
如果你或你周遭朋友有遇到上述任何一種,自己看完這本書,認為有兩個重要<動態架構>,放在一起思考,將幫助你釐清上述你現實中可能遇到的問題,然後迅速察覺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情緒狀態,在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情或心態。
小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修正理解這架構後,真心覺得自己蛻變了一級,真實有助人逃脫人生困境與無限循環的悲慘劇本。
面對壓力時,你得先理解人會有的三種自我(ego)反應狀態:
然而,相反的,書中也提到,有時候這種情緒是”對內”的,產生一種和他人”共謀”的”自我審判”情形,換句話說,就是這類人當有人指責他時,他會一起數落、責難自己的不是,而發生內疚、自責、沒信心的痛苦。
書中的蛤蟆,在諮商過程中,一度轉為發現自己,竟然成為他最討厭的父母的狀態,而自我折磨長達了好長一段時間,甚至開始贈恨他的父母。
職場主管中很多都存在這種狀態的人,認為這樣才能凸顯其威權感,而偏偏部屬卻也很多是好像主管說自己是那樣,就很容易跟著主管的邏輯,像催眠般的認同與自我批判。這都是當下屬於父母自我狀態的表現。換句話說,這種狀態的人,往往喜怒不形於色,用高EQ的智慧去處理事情。
書中蛤蟆,最後透過蒼鷺的最後一堂課,選擇原諒父母也原諒自己,選擇面對自己的情緒,更選擇改變現況,很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,積極設定人生目標並充滿執行力,用成人的自我狀態來跟自己相處、與社會互動。
針對上述架構A的三種自我反應狀態,我們在和別人互動中,又會產生四種不同的人生劇本,讓我們看下去。
四種心理互動的人生劇本:你要選擇哪一種?
本書作者提出的重要觀點,是認為人在不同的自我調適過程中,也就是壓力發生時,可能會有上述三種自我狀態,用這三種狀態去和人與人的互動,也是情緒表達的重要模組(也就是EQ)。
而依據上述三種和人互動狀態下,會產生四種心理地位(Life Position);進而,人往往掉入這人與人情緒互動的心理遊戲中,成為”自我實證的預言”,也不知不覺變成一種制約行為,就像陷入一套固定的人生劇本。
這概念也就像十幾年前很紅的”吸引力法則”,直到你察覺這狀態、且直到你願意進行改變,才能真正脫離負循環。
這是一種沙豬主義的心態,總想掌控一切,聽不下別人的意見和聲音,而別人只能遵守自己的決定。.
這種心態就是只能我說了算,這種在家中就是虎爸虎媽、在職場上就是慣老闆和慣主管、在國家就是極權主義的政府、在台灣就是 XX 政黨(我可沒說誰啊)。
當你自己存在這種心態時,你就會覺得你是神,只要和自己意見不合就會去強迫說服,就像希特勒式的獨裁道德宣傳片一樣,發生在生活大小事,傳播著你自己的價值主張。
和上述行為反應相反的狀態,就是凡事受到父母自我狀態中,自我審判因子的影響,呈現自虐式的悲觀情境,認為不好的事情或是過錯,都是自己造成的,或許你有反抗的防衛機制,但由於對於權威者感到懼怕,轉為順從、取悅、道歉和依賴的兒童順從行為。
這讓你的人生總是一部黑白片,不斷循環著壓抑、沮喪而不斷妥協的悲劇。
這是自己不好,別人也別想好的毀滅性狀態,一種酸葡萄和自我崇高的心理作祟,將憤怒轉換為攻擊,讓別人也不好。
這種雙輸的局面,就是創造一種相對剝奪感,一種鬼抓交替的概念,需要找到一個更差的人來讓自己找到出口,這就像恐怖片一樣,總是充滿驚悚的劇情。
這種心理的為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,是相信自己越來越好之下,不斷的讓別人也真的持續好,而不是好一下就停止,這是一種終身承諾,像是上演著人道主義的溫馨勵志片一般。
綜上所述,用上述四種型態的互動來理解行為,都是以第一人稱的互動開始,如果對方也配合演出,就是反覆上演的人生劇本。
而不管你面對哪一種人生狀態的人,如果你都能採取”成人自我狀態”的思維去處理對方的情緒表現,朝向我好,你也好的劇情撰寫,人人都可能當上溫馨勵志片的最佳男女主角。
記得歐耶老師脫口秀中描述,壓力就像鬼一樣,陰錯陽差和你共同存在同一空間,而讓你遇到的時候,你是裝作沒看見、還是正面對決?你在職場上,遇到的牛鬼蛇神,就是你面對壓力的考驗。
而這本書中人生三種狀態與四種互動劇本架構,將兩張圖放在一起,用動態方式來分析,很實用的理解自己和別人究竟當下處於甚麼狀態。
當你像通靈的法師一樣,能在互動中,立即看透自己與別人的人生劇本時,你就算遇到壓力與情緒時,你不一定要收了這個鬼魂,但你絕對可以勇敢正面對決你自己的心態,不再恐懼,而是理解因果更智慧的找到解決方案。
這本”故事書”透過對話和情境描述,可以讓你明白,原來案主和心理師之間,並非花錢就是老大的客戶關係,而是心理師不斷探詢案主的情緒感受與當下想法念頭,目的是探索案主潛意識的來源。
而案主得不斷挖掘自我瘡疤,某種程度近乎於自虐過程但卻也可能因自我防衛機制太強,而隨時治療中止的”合作”關係。
這讓我想起,前一陣子理科太太開了一堂心理諮商分享課而飽受爭議,如果你只是像初窺心理諮商過程的精采實用的程度,其實只要花不到$500買下這本書,看完後要去上再去上囉。
最後,還記得文章一開始的開瓶,小編想說的是:紅酒的苦澀感,來自於葡萄皮的丹寧,需要透果醒酒氧化後,才能甦醒一支酒的本體,越好的紅酒,因為歷經風霜和淬鍊,也就愈能保存,開瓶後風味變化也就越多。
就像人生一樣,哀怒總是多於喜樂。然而,唯有喚醒自己的深層靈魂,正視與接受的原來自己,這生命的層次就是一種品味。
有任何想討論的歡迎留言給我!